#

新闻资讯

news information

杭萧资讯

“建筑垃圾围城”难题待解 ——2014年9月11日《中国贸易报》第07版《公司治理》

2014-09-15

2732

  2014年9月11日,《中国贸易报》第07版《公司治理》报道:《“建筑垃圾围城”难题待解》

  ■本报记者  陶海青

  中秋节前后,各地频现大堵车。

  “在交通繁忙的路段,以及人流量较少的小城,都有建筑垃圾堵塞交通,而且无人清理问题。”开车旅游回京的吴波对记者如此吐槽。

  对此,中国钢结构协会秘书长刘万忠表示,我国建筑产业的发展还停留在传统落后的粗放型生产方式上,是粗放增长模式的堆积。只有加紧淘汰落后的传统混凝土建筑模式,大力推广节能环保的绿色钢结构建筑生产模式,才能从根源上破解“建筑垃圾围城”的困局。

  相当于填埋38个西湖

  近年来,中国城镇化进程加快,建筑行业的发展一直行驶在“快车道”上。但在高速发展的背后,偷倒、强倒建筑垃圾的事件屡见不鲜。比如,位于江苏无锡的太湖新城区频发偷倒建筑垃圾事件,仅去年一年太湖新城区就处理偷倒建筑垃圾近万吨。

  来自工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,自2010年开始,我国每年产生的建筑垃圾超过10亿吨,2012年我国产生建筑垃圾为15亿吨。有人算过一笔账:1万吨建筑垃圾需占2.5亩地,按15亿吨的年产量推算,我国每年建筑垃圾将占地37.5万亩,而杭州西湖湖面占地约9750亩。粗略一算,仅2012年,我国年产的建筑垃圾就可填埋38个西湖。

  在我国,混凝土建筑占据建筑领域的绝大多数份额。但是,混凝土建筑从施工、运输各个建造环节到拆除后堆放、清运、填埋各个回收处理环节,都会对空气、水、土壤造成严重的污染。

  在施工阶段,现场制作混凝土会污染水和土壤;在运输砂石等原材料的过程中,产生大量的粉尘、灰沙;房屋被拆除后,由于回收处理能力有限,大部分的建筑垃圾没有经过相应的处理,就运到乡村或者郊区,大量占用土地;而随意堆放的建筑垃圾,在特定条件下,还会发生化合反应,对土壤、地表产生不可挽回的污染。另外,我国混凝土建筑平均寿命只有30年,难以回收的混凝土还将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以及资源浪费等难题。

  “国家用这么多资源去造房子,好不容易建了,30年后又变成了建筑垃圾。这笔买卖划算吗?”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钢结构委员会副主任方鸿强告诉《中国贸易报》记者:“大量生产、大量消费、大量废弃”,这种传统建筑模式已经不符合当今中国的发展需要,必须加以改变。而改变的突破口,就在于大力推广钢结构建筑,尤其是钢结构装配式建筑形式。

  浙江杭萧钢构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杭萧钢构)董事长单银木表示,装配式钢结构建筑,能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、对材料回收利用率高,能保护环境减少污染。在欧洲和日本,由于建筑行业十分关注碳约束和循环经济,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发展迅速,已经占据城市建筑的40%以上。

  钢结构变废为宝

  事实上,建筑废弃物并非全是垃圾,虽然混凝土块、碎石块、渣土等混凝土制品都很难回收,但经过分拣、剔除或粉碎后,废钢筋、废铁丝、废电线等金属,却可以通过再加工,制成各种规格的金属制品。

  因此,与混凝土住宅相比,以钢材、金属为主要原材料的钢结构建筑,在原材料回收上优势明显。有数据表明,在钢结构建筑领域,型钢回收系数能达到90%,钢筋和铝材则分别为50%和95%。

  “从全生命周期来看,钢结构建筑基本不会产生建筑垃圾。”方鸿强说,钢结构建筑采用装配式建造模式,施工时只有作业,没有污染;从钢结构建筑平均80年的建筑寿命来看,即便被拆除,钢结构建筑还能以较高的回收率,实现钢筋、型钢、建筑玻璃、铝材、木材等原材料的回收,从根源上杜绝“建筑垃圾围城”现象。

  “但国内对钢结构行业认知有限,很多人误以为钢结构成本过高,阻碍了钢结构建筑推广,”单银木坦言。

  然而,一个令人欣慰的消息是,杭萧钢构独立研发的“新一代钢结构住宅体系”,将能大幅降低钢结构住宅成本,为未来钢结构建筑在商用住宅产业内的大规模复制、推广提供了可行性。

  业内专家预计,未来10年,钢结构企业将在引领建筑全产业链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,“建筑垃圾围城”难题将逐渐得到破解。

相关新闻推荐

Copyright ©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: 版权所有:杭萧钢构股份有限公司 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:浙ICP备14001958号

联系我们

股票代码
600477

首页

Close